美好生活
透過最後、最大的生活背景才能夠理解這些個別的行為的意義為何、為了甚麼? (For what?) 「For the sake of」就是海德格在存有與時間的一個關鍵術語,無論是「手前存有 - Vorhandenheit」(present at hand)或「上手存有 - Zuhandenheit」Ready to hand。這兩個與手有關係的術語是說明;夠竟這個對象例如一支筆;到底成為一個我的觀賞對象和研究對象還是我沒有留意的;一拿起來就寫字了。前者就是「手前存有」而後者就是「上手存有」;「手前存有」就是成為與我對立的東西被我研究。[i]對於科學家而言;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可被研究的東西,但對於一個人而言,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存活的可能空間。只有當受到破壞的時候,身體才會成為對象,這是兩種態度的轉移。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已經討論這個問題;「為了甚麼」(For the sake of)。在整個倫理學範疇;一切個別的行為到最後的指向;就是如何能夠過美好的生活(Good life)。整個希臘哲學精神就是如何過一個美好的生活,無論現在做的騎馬打獵、下一刻電腦遊戲、吃喝玩樂、又或救助貧苦甚至是殺人活動。這些特殊的個別行為;我們並不能了解它的最終意義是甚麼,而必須要放在整個倫理背景底下,從這些個別活動「為了甚麼」的指向;指向某一個大點,然後這些個別的大點又最終指向一個最終點;就是要過一個美好的生活。這是詮釋學最重要的問題「個別與整體」;個別的生活;就算是科學生活;都一定是指向這個預先給予的生活世界才可以被最終說明。個別的科學活動;無論有多少進展和開拓,我們都不可能理解它的終極意義,而必須要放回最終的生活世界才能夠了解,就好像從整個人生而言;我們才明白在個別範疇所做的事情最終而言是有否背離最終的意義。所以在臨死之前才能蓋棺定論,評價功過得失。尤其是在倫理的範疇,很難評價一個人的功過,倒底他的人生是過得好又或不好,這些個別的片段很難一目了然。只有從整體的觀點才能夠一次過把握;從個別的部份才了解為何他當時要這樣做;又或者原來他這樣做是錯的,錯的角度就是從終極觀點說明。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