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6, 2007

弗洛依德 - 伊底柏斯情結

古希臘的Thebes國王通過Delphi神諭,知道將來會被親生兒殺死,於是把剛出生的王子 Oedipus 交侍從送深山殺死.但侍從不忍而棄置深山, 後來被人送到科林特斯國王收養. Oedipus長大後,在一次爭執之中無意中殺死了親父Thebes國王.後來Thebes國出現獅身人怪獸的Sphinx,這頭怪獸要過路的人猜謎語,猜錯的人會被吃掉.Oedipus知道後,前往Thebes國殺死Sphinx,因而被國人推舉成為國王,並娶了王后, 即就是他的親生母親.後來Thebes國發生瘟疫,一位先知說出 Oedipus所殺的人就是父親,而王后就是他的母親, 王后認出Oedipus是親生兒子後,自刎身亡,Oedipus則弄瞎雙眼走入森林. 這就是伊底柏斯王的故事.

弗洛依德引用伊底柏斯王的故事, 提出伊底柏斯情結 (Oedipus complex) 當小孩在大約三歲時 (弗洛依德的研究建立在在上世紀初,時代、文化、家庭倫常關係不同時可能有少許分別),男的便會愛上了對他悉心照顧的母親,而女的便會愛上其父親 (此文集中討論男孩)。他愛上了第一個對象;就是他的母親,與此同時;他發現了一生人第一個情敵;就是他的父親。他認為父親是與他爭奪母親的,一方面;他恨他的父親,但另一面;他知道沒有能力與父親鬥;而只會受到父親的懲罰。換言之;他把父親當成敵人;但又不想失去父親的愛。那最後如何化解這個情結呢? 弗洛依德提出了另一個情結;就是「閹割情結」(castration complex),伊底柏斯情意結由於對死亡的恐懼便化解了 。在敵視父親之餘;感到進退兩難,害怕被父親閹割;於是就是壓抑對母親欲望。簡言之;對閹割的恐懼便放棄了對母親的愛。 當伊底柏斯情結被化解之後;大約三歲的時候,其餘的兩個「我」才開始出現,但最先出現的不是「自我」而是「超我」。克服了的情結是對父親的恐懼與憎恨;繼而放棄原先欲望,但有趣的是;現在立刻變成了相反,峰迴路轉地;竟然認同了父親 。 弗洛依德認為;小孩現在的心情;一方面是無可奈何;但又出現了一個希望;就是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好像父親一樣;快快樂地擁有屬於自己的女性。 這個認同父親的過程,同時就是建立「超我」的過程。「超我」主要負責壓抑「自我」的欲望。認同父親即是認同「父親式的形象」,父親其實就是代表了社會的道德觀念、傳統文化,即是把社會傳統的觀念內在化在「超我」裡,以自我管制和壓抑自己。所謂自律,比他人的監管來得更有效。所以壓抑絕大部份都是來自「超我」的,目的是壓抑「自我」。弗洛依德認為小孩都是有性欲;但不同於成年人的性欲形式;但已經有廣義的性欲的快感,因為這個時候時尚未發展到生殖器的階段。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