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性善性惡 (一)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說明君子以義作為做人的目標。古時,有德行的人稱為君子;以義作為他的行事判準。而一般人即小人或可稱為末達到自覺能力的人,則會以利益作為做人標準。利益是否可以解釋成一切可達成滿足感的東西?孔子活在春秋,而孟子活在戰國時期。所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春秋時代大約有二至三百個小國,社會上仍有一種在當時大家認同的標準,例如,打仗時,起兵的一方通常會以一個借口去攻打另一個國家,例如「尊王奉旨」,每件事情都要說得有情有理。但戰國時期,土地兼併越趨激烈,殺戮方面尤其有名的如「長平戰役」,吳越坑殺戰俘五十多萬人;另外,在戰國時期,興起一股無遂自薦之風,特點就是老實不客氣,有名的四公子,當得勢時,食客無數,但當失勢時,全部離去,但當再得勢時,所有食客又回來投靠,完全不覺羞恥。是實上;在當時背景而言,商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因為當時以物利為恒量標準。重要的是,大家都十分有野心去統一天下。

春秋時代;尚且有刺客為知己者死,但到了戰國時期,就很難找了。荊軻算是最後一位刺客,在當時他已經屬於古典式人物。孟子處於之時代乃社會風氣十分敗壞,順帶一提,戰國時期,尚有它精彩之處。在當時,大家都十分老實不客氣,而大多數的君主的想象力都嚴重不足,很多謀士就想了很多成語故事。例如:狐假虎威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