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being) 一
海德格整個一生要探討的問題都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存在」問題。「存在」(being)[1] 這個字, 意義抽象含糊,文法上它結合了現在分詞、動名詞和簡單名詞等特性。Being翻譯為「是」也是英文to be的衍生,它是表示存在的動詞意思。對於古希臘人而言,存在的問題就是「是」的問題。[2] 要解釋 「to be」 這個不定詞要透過「is」; 例如,這隻羊是 (is) 白色的、會議在 (is) 第二間房裡面召開、他是 (is) 從日本來的、人是 (is) 理性的動物、 " 2 " 這個數是 (is) 第一個質數、這本書是 (is) 十分有趣等等。「是」就作為所有「存在」的終極說明,而存在的終極說明就是「存在」整體意義。海德格認為我們不可能直接把握存在整體,而只能夠透過存在整體的某些間接地顯露的方式去探究它。
如果不能夠直接說明「存在」,那可以怎樣去探究呢? 海德格認為我們可以以一種間接的方式進行。這種間接的方式就是通過一種特殊的存在者去探問,這種特殊的存在者就是「此在」(Dasein)。「Dasein」是從德語的兩個字Das和Sein結合而來,把一個定冠詞加在不定冠詞的前面。把Dasein寫成「此在」;只是不得矣的中文翻譯。德語「Da」是「這裡」(there)的意思,也就是「此」。日常德語的句子中都有「Da」這個字,作為類似英語的副詞,而「Das Sein」就即是「something there」的意思。
刺激海德格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又或《存有與時間》一書的理論背景,其中原因就是早年一位神父借了一本名為《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的書給海德格。這本書是探討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內關於「存在」問題的多重意義。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五、六、七卷曾經對「存在」的問題作過多次的討論。對於希臘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存在」譯成英語就是「to be」;譯為中文就是「是」。[3] 以語言的角度考察,歐洲語言的句子表達上通常須要「是」這個繫詞,運用漢語思維的人理解「是」的問題十分抽象。當然;現化被歐化了的漢語會常出現「是」、「有」或「在」的表達形式,但在歐化漢語以前;「是」並不是作為繫詞的形式,而只是作為介詞之用。西方語言「是」(to be)作為繫詞的根;在沒有規定的狀態下就是to be,而一旦進入說話者的意識後,便不再使用to be,而會轉變為is、are、was或were等等。所以存在問題就是「是」的問題。
[1] 「存在」或「存有」在國內和台灣有不同的中文翻譯,但其實「存在」、「存有」或甚至「是」都不能直接表達其意思,而為了區別「存在」與「存在作為整體」的意義,間中將會把後者表達為「存有」。
[2] 所以不可能直接問「存有」是甚麼;而只能夠問「存有」對於探問者而言有甚麼意義。
[3] 對於運用漢語思維的人,存在問題就會變成一種十分抽象的哲學問題 – 甚麼是「是」? 希臘人要探究的就是一件東西 (廣東話稱為「野」更能表達其抽象性) 是如何所「是」;或如何地「有」的問題。
如果不能夠直接說明「存在」,那可以怎樣去探究呢? 海德格認為我們可以以一種間接的方式進行。這種間接的方式就是通過一種特殊的存在者去探問,這種特殊的存在者就是「此在」(Dasein)。「Dasein」是從德語的兩個字Das和Sein結合而來,把一個定冠詞加在不定冠詞的前面。把Dasein寫成「此在」;只是不得矣的中文翻譯。德語「Da」是「這裡」(there)的意思,也就是「此」。日常德語的句子中都有「Da」這個字,作為類似英語的副詞,而「Das Sein」就即是「something there」的意思。
刺激海德格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又或《存有與時間》一書的理論背景,其中原因就是早年一位神父借了一本名為《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的書給海德格。這本書是探討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內關於「存在」問題的多重意義。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五、六、七卷曾經對「存在」的問題作過多次的討論。對於希臘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存在」譯成英語就是「to be」;譯為中文就是「是」。[3] 以語言的角度考察,歐洲語言的句子表達上通常須要「是」這個繫詞,運用漢語思維的人理解「是」的問題十分抽象。當然;現化被歐化了的漢語會常出現「是」、「有」或「在」的表達形式,但在歐化漢語以前;「是」並不是作為繫詞的形式,而只是作為介詞之用。西方語言「是」(to be)作為繫詞的根;在沒有規定的狀態下就是to be,而一旦進入說話者的意識後,便不再使用to be,而會轉變為is、are、was或were等等。所以存在問題就是「是」的問題。
[1] 「存在」或「存有」在國內和台灣有不同的中文翻譯,但其實「存在」、「存有」或甚至「是」都不能直接表達其意思,而為了區別「存在」與「存在作為整體」的意義,間中將會把後者表達為「存有」。
[2] 所以不可能直接問「存有」是甚麼;而只能夠問「存有」對於探問者而言有甚麼意義。
[3] 對於運用漢語思維的人,存在問題就會變成一種十分抽象的哲學問題 – 甚麼是「是」? 希臘人要探究的就是一件東西 (廣東話稱為「野」更能表達其抽象性) 是如何所「是」;或如何地「有」的問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