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性惡(三)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利」之意為自私、利益等,也可理解成「為了個人的滿足感」。試想想:為甚麼喜歡「好味」的食物,為甚麼想要一位美麗的女朋友或英俊的男朋友 (也可以改為有家財或事業有成的男朋友),就算不計較金錢;只希望得到一個愛自己的人;也都只是追求一種自我的滿足感。
到此為止,性善之說無可否認是處於下風,起碼從經驗裡不可能證明。正常的一般人;除非從少已經對孔孟儒家之說十分尊敬,否則觀點亦應如此。但如果對一個人十分敬重,又會產生另一種危機,因為他說甚麼,也可能會是絕對的同意。
孟子說人生出來就是好人,但你何時見過人一出生就是好人?是實上;我們都有很多很多陋習。第一;我們即使知道有些事是應該做;但都未必做得到,第二;如果性善之說是正確,那為何世間上有壞人呢?為何有戰爭?為何有仇恨?
反而;荀子提出的性惡論其實更合符常理,人本身與生俱來就有種種壞習慣,而這些壞習慣任它們發展的話,就會互相傷害,所以荀子就認為必須要有「法」 去限制。(此法並不等同現代之法律)
我們都有一些先天的本能。例如當手遇到火時會縮手;風吹沙入眼會眨眼等等,這些都是不須要學習的。如果「性善」是天生的;也即是本能,為何我們找不到?
什麼可以稱為「善」?什麼可以稱為「惡」?水是「善」或是「惡」呢?有人說;基本上沒有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財富可以是惡也可以是善,我們越希望得到就越痛苦。
在經驗世界;勇敢、愛、德行、忍耐…等等;當推向極端的時候都不是善的,世上任何「善」、「好」的事情,都可以被反例推翻。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乍見儒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儒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也即是同情心。當看見小孩掉落井的時候,你會去救他,並不是因為你認識他的父母,並不是因為你想得到報酬,並不是因為怕名聲受損。用今天的說話;有小朋友走出了馬路的時候,你為甚麼會擔心他被車撞倒。為何看見動物作垂死爭扎也會有不開心的感覺?
根據弗洛依德;生命本來就是追求個人滿足感。例如見到他人開心,而反映回你內心,此為「共感」,而最後都必須要產生自身的開心,此為私下的之開心。我們都是服從於快樂原則。
那麼消防員為救人而殉職,算不算善的表現呢?如此這麼困難才找到一個例子,人生出來就是好,的確很難說明。
到此為止,性善之說無可否認是處於下風,起碼從經驗裡不可能證明。正常的一般人;除非從少已經對孔孟儒家之說十分尊敬,否則觀點亦應如此。但如果對一個人十分敬重,又會產生另一種危機,因為他說甚麼,也可能會是絕對的同意。
孟子說人生出來就是好人,但你何時見過人一出生就是好人?是實上;我們都有很多很多陋習。第一;我們即使知道有些事是應該做;但都未必做得到,第二;如果性善之說是正確,那為何世間上有壞人呢?為何有戰爭?為何有仇恨?
反而;荀子提出的性惡論其實更合符常理,人本身與生俱來就有種種壞習慣,而這些壞習慣任它們發展的話,就會互相傷害,所以荀子就認為必須要有「法」 去限制。(此法並不等同現代之法律)
我們都有一些先天的本能。例如當手遇到火時會縮手;風吹沙入眼會眨眼等等,這些都是不須要學習的。如果「性善」是天生的;也即是本能,為何我們找不到?
什麼可以稱為「善」?什麼可以稱為「惡」?水是「善」或是「惡」呢?有人說;基本上沒有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財富可以是惡也可以是善,我們越希望得到就越痛苦。
在經驗世界;勇敢、愛、德行、忍耐…等等;當推向極端的時候都不是善的,世上任何「善」、「好」的事情,都可以被反例推翻。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乍見儒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儒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也即是同情心。當看見小孩掉落井的時候,你會去救他,並不是因為你認識他的父母,並不是因為你想得到報酬,並不是因為怕名聲受損。用今天的說話;有小朋友走出了馬路的時候,你為甚麼會擔心他被車撞倒。為何看見動物作垂死爭扎也會有不開心的感覺?
根據弗洛依德;生命本來就是追求個人滿足感。例如見到他人開心,而反映回你內心,此為「共感」,而最後都必須要產生自身的開心,此為私下的之開心。我們都是服從於快樂原則。
那麼消防員為救人而殉職,算不算善的表現呢?如此這麼困難才找到一個例子,人生出來就是好,的確很難說明。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