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being) 三
由於我們不能夠掌握開始與終結的祕密,我們永沒法直接掌握存在全體,所以;探問存在便只能夠由某一個位置作開始,這個位置就是這裡這個有生命的「此」(there),「此在」在某意義下其實就是我們。[1]「存有」在那裡?「存有」作為存在整體,就如柏拉圖的太陽比喻,我們不可能掌握,但有一個場所是可以接近和遇到,這個場所就是「此在」。者海德格探問存在的意義問題時,發現了一個與眾多一般的存在者不同的存在者[2],這個特殊的存在者會問存在對於他本身而言有甚麼意義,所以;整個《存有與時間》的分析,馬上由高度抽象的問題轉為問這個「存在者」是怎樣的問題,所以;《存在與時間》的整個分析便放在「此在」。《存在與時間》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3],其重點就是探問存在意義問題首先放在「此在」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想法,透過此在進入存有只是一個間接的途徑,而終極而言應該以直接方式探問。無論如何;後期海德格也放棄了《存在與時間》的研究的方式,因為他認為以此在的方式探問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不透過「存在者」去探究存在;.其實就是後期海德格要做的工作,即是要放棄「此在」這個探問者,從其他方式入手。這個轉折最明顯就是海德格寫《關於人道主義的信》(Letter on Humanism),這封信其實就是解釋他的哲學與「存在主義」無關,也間接地說明了他的哲學並不是討論人的生存問題。在信中明確地指出他不是要講存在主義。因為按《存在與時間》的分析,無論有多複雜,終極核心就是放在「此在」,「此在」也不過是「人」的代稱,裡面講到死亡、焦慮、恐懼等等;不就是存在主義所講的嗎?但原來他們忽略了二十年代以後的海德格就要擺脫透過此在、或抽象的我去探究「存在」問題。[4] 在二十年代以後的海德格知道《存有與時間》的計畫已經失敗,這種間接入道的途徑必須捨棄,以後就只會用詩、文學或分析的語言去重新解釋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或那些還未對存有遺忘的哲學家。
[1] 在眾多的「存在者」或「所是者」,一本書是存在者;一支筆是存在者;一個水樽也是存在者;每一個人都是存在者,手上拿著的、出外碰到的、就算在思想上的數學命題也都是存在者;並不是「存在」整體, 而只是「存在」整體透過其中的一種顯示自身的一個場所,即是其中一個「此」(there)。
[2] 每一個存在者都有一個顯露場所,但其中一個顯露場所很獨特,就是這裡的這個「我」。
[3]《存在與時間》的部局,海德格只是完成全書計劃的三份之一,還有的兩個部份沒有發表,有些人認為他在20年代的演講已經完成,但這種說法甚有爭議,這裡暫不討論。無論如何;《存在與時間》並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
[4] 海德杏要說明的存在論並不是存在主義的問題,不是關於「個人」如何在世的存活景況,也不是關心作為一個個體,.夠竟如何面對世界實務問題,而是就明存在整體而言,應透過甚麼方式顯現。
[1] 在眾多的「存在者」或「所是者」,一本書是存在者;一支筆是存在者;一個水樽也是存在者;每一個人都是存在者,手上拿著的、出外碰到的、就算在思想上的數學命題也都是存在者;並不是「存在」整體, 而只是「存在」整體透過其中的一種顯示自身的一個場所,即是其中一個「此」(there)。
[2] 每一個存在者都有一個顯露場所,但其中一個顯露場所很獨特,就是這裡的這個「我」。
[3]《存在與時間》的部局,海德格只是完成全書計劃的三份之一,還有的兩個部份沒有發表,有些人認為他在20年代的演講已經完成,但這種說法甚有爭議,這裡暫不討論。無論如何;《存在與時間》並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
[4] 海德杏要說明的存在論並不是存在主義的問題,不是關於「個人」如何在世的存活景況,也不是關心作為一個個體,.夠竟如何面對世界實務問題,而是就明存在整體而言,應透過甚麼方式顯現。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