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being) 六
「焦慮」這種對自己存在的恐懼狀態帶出了時間意識的重要性。每日閒聊和好奇並沒有意識時間是有限,不知不覺發現時間流逝,焦慮突然使人醒悟到人是有限的存在,生命已經虛耗了大半, 不能再這樣無聊下去,要為將來作出籌劃,為自己的存在付予意義。
當人把思考投射向將來時,必定會意識到「死亡」的最終來臨,死亡的預期有重大意義,因為死亡正是回答為甚麼人被拋擲後的沉淪狀態中會醒悟過來的原因。若沒有死亡,是不可能意識到時間的有限性。一旦人意識到存在的有限性,人便開始對自己生命作出籌劃,回想過去做過甚麼、怎樣虛耗了生命、考量現在有甚麼存在的事實、有甚麼選擇和機會,再而思考將來的可能性。這種籌劃的開始,就是時間意義產生之開端,就是開始把「過去」、「現在」、「將來」 放在同一範圍內思考。[1]
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結合在同一個範圍內思考的模式又是另外一種整體與部份的討論。如果把這種想法放在生命的層面,就是人對生命的全體了解問題。當死亡臨近的時候才發現需要對整個生命有一種全體理解的要求,如果沒有死亡,則我們在平常的日子;還以為可能性是無限的。
對於「此在」的存在實況;縱使一方面是沒有選擇地被投擲到世界,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開展存在的可能性,他可以不斷地重尋和籌劃,但當發現人生不過是一種有限的存在,又或者死亡是必然發生的時候,他便發現「可能性」並不是無限的,而這個「可能性」在死亡事件上就變成一個完結,不再有任何可能性。但也正因為這個「不再有可能性」原因,我們才發現需要一個「開始」,這是在時間上的一個重新開始。 除了死亡問題以外,「焦慮」的分析也有類同的理論結構。焦慮驅使此在突然間驚覺到須要問「整個一生」的問題。就好像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要討論的問題「整個一生能否美好地生活動。」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科倫理學》的第一章已經說明倫理學的目的就是要討論「如何活得美好?」 而「如何活得美好?」是根據整個一生來判斷,所以並不是討論個別的行為是否合乎對錯,又不是問個別的行為是否合乎功利主義原則,也不是問個別的行為是否付合康德的定言或假言律則。[2]《倫理學》要關心又或者「面向死亡」的存在要關心的就是如何顯露出「整體一生」,如何把一生組織成一個完整拼圖。
[1] 在傳統的時間觀﹕過去、現在和將來是前後相繼的線性結構,而海德格爾的時間性則是三維的立體結構,關鍵就在於它是以將來為其核心的。時間性的「將來(先行于)」、「曾在(已經在)」和「當前(寓於)」。海德格爾區別傳統的時間觀念,以「曾在(Gewesenheit)」對應「過去(Vergengenheit)」,以「當前(Gegenwart)」對應「現在(jetzt)」。所以,海德格爾的時間性的三重結構就是:曾在、當前和將來。在這個時間性結構中,將來(Zukunft )是核心。不過這個「將來」並不是現在尚未的現實,只有將來才現實的現在。 當人勇敢地面死亡的可能性事實時,解脫了一切關聯而立足自身在世,從而由沉淪「返回」本真的能在,人也就把自己的存在理解為能在―存在可能性,這就是將來的原始現象。 因而,將來不是「去遠」,而是「切近」。【取自﹕2003-1-19《哲學在線 - 存在與時間 講義:時間觀》http://www.philosophyol.com/research/shownews.asp?NewsID=101】
[2] 年輕的海德格研究亞里士多德, 其關注點就是「此在」分析, 某程度上, 就是「廣義」的倫理學考慮, 縱使有很多爭論, 很多人都不認為, 就算問海德格, 他都不認為在《存有與時間》這本書與倫理學有關, 很多人問他何時才寫一本倫理學的書, 他必顧左言他, 無論如何, 他必不會說他很有興趣, 而事實上, 他說, 我這種存在論上的分析, 是與倫理學無關的, 我只不過給予哲學基礎的一個說明, 即是, 有哲學的關心, 但無倫理學的關心
當人把思考投射向將來時,必定會意識到「死亡」的最終來臨,死亡的預期有重大意義,因為死亡正是回答為甚麼人被拋擲後的沉淪狀態中會醒悟過來的原因。若沒有死亡,是不可能意識到時間的有限性。一旦人意識到存在的有限性,人便開始對自己生命作出籌劃,回想過去做過甚麼、怎樣虛耗了生命、考量現在有甚麼存在的事實、有甚麼選擇和機會,再而思考將來的可能性。這種籌劃的開始,就是時間意義產生之開端,就是開始把「過去」、「現在」、「將來」 放在同一範圍內思考。[1]
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結合在同一個範圍內思考的模式又是另外一種整體與部份的討論。如果把這種想法放在生命的層面,就是人對生命的全體了解問題。當死亡臨近的時候才發現需要對整個生命有一種全體理解的要求,如果沒有死亡,則我們在平常的日子;還以為可能性是無限的。
對於「此在」的存在實況;縱使一方面是沒有選擇地被投擲到世界,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開展存在的可能性,他可以不斷地重尋和籌劃,但當發現人生不過是一種有限的存在,又或者死亡是必然發生的時候,他便發現「可能性」並不是無限的,而這個「可能性」在死亡事件上就變成一個完結,不再有任何可能性。但也正因為這個「不再有可能性」原因,我們才發現需要一個「開始」,這是在時間上的一個重新開始。 除了死亡問題以外,「焦慮」的分析也有類同的理論結構。焦慮驅使此在突然間驚覺到須要問「整個一生」的問題。就好像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要討論的問題「整個一生能否美好地生活動。」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科倫理學》的第一章已經說明倫理學的目的就是要討論「如何活得美好?」 而「如何活得美好?」是根據整個一生來判斷,所以並不是討論個別的行為是否合乎對錯,又不是問個別的行為是否合乎功利主義原則,也不是問個別的行為是否付合康德的定言或假言律則。[2]《倫理學》要關心又或者「面向死亡」的存在要關心的就是如何顯露出「整體一生」,如何把一生組織成一個完整拼圖。
[1] 在傳統的時間觀﹕過去、現在和將來是前後相繼的線性結構,而海德格爾的時間性則是三維的立體結構,關鍵就在於它是以將來為其核心的。時間性的「將來(先行于)」、「曾在(已經在)」和「當前(寓於)」。海德格爾區別傳統的時間觀念,以「曾在(Gewesenheit)」對應「過去(Vergengenheit)」,以「當前(Gegenwart)」對應「現在(jetzt)」。所以,海德格爾的時間性的三重結構就是:曾在、當前和將來。在這個時間性結構中,將來(Zukunft )是核心。不過這個「將來」並不是現在尚未的現實,只有將來才現實的現在。 當人勇敢地面死亡的可能性事實時,解脫了一切關聯而立足自身在世,從而由沉淪「返回」本真的能在,人也就把自己的存在理解為能在―存在可能性,這就是將來的原始現象。 因而,將來不是「去遠」,而是「切近」。【取自﹕2003-1-19《哲學在線 - 存在與時間 講義:時間觀》http://www.philosophyol.com/research/shownews.asp?NewsID=101】
[2] 年輕的海德格研究亞里士多德, 其關注點就是「此在」分析, 某程度上, 就是「廣義」的倫理學考慮, 縱使有很多爭論, 很多人都不認為, 就算問海德格, 他都不認為在《存有與時間》這本書與倫理學有關, 很多人問他何時才寫一本倫理學的書, 他必顧左言他, 無論如何, 他必不會說他很有興趣, 而事實上, 他說, 我這種存在論上的分析, 是與倫理學無關的, 我只不過給予哲學基礎的一個說明, 即是, 有哲學的關心, 但無倫理學的關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