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性善性惡(五)

痛苦才是人類的主人,痛苦迫使我們生存下去,最大痛苦就是死亡!通常人在最痛苦或絕望中才會想到一死了之,但一般人是不會有死亡的想法。「苟延殘存」十分微妙,以為九十歲便不怕死?他們只是沒有選擇,因為這是求生機制!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呼之欲出:如果人類的行為只是服從快樂或痛苦原則,生命根本講不上有什麼意義!
「君子喻於義」,什麼叫義?除了痛苦和快樂以外,尚有一種特別的東西,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 所惡有甚於死。」而這話正正違反了人類的求生本能。什麼叫「所欲有甚於生」?即是你所希望擁有的比生存的價值更高,而你所厭惡的東西比死亡更可怕。孟子說:「魚我所欲,熊掌我所欲。」又「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兩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者也。」求生這樣的事情;是我自覺到需要的,但孟子亦說義也是我希望擁有的,但當兩者不能同時擁有時,寧可捨棄生命。生命的意義在於不能夠被生存和死亡原則所支配。
儒家的重點是「克己」,而並非苦行主義。孟子說到,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將生命的意志提升,足可以保四海,不能的話,不足以事父母。
意志是甚麼?本來意志屬於生命原則,這是尼采的話。思想理念屬理性原則,留意自己和過分要求自己,就是過分的克己,便會成為工作狂的營營役役。但另一方面,現時的年青人,做事、行為,隨心所欲,喜歡怎樣就怎樣,睡到中午十二時才起床,有甚麼比睡到想起床的時候才起床更快樂!人最緊要做自己鍾意做的事!累了便睡覺,餓了便吃東西。當然睡覺是生物原則,因為要保持能量。但問題是每下越況,每一次的放棄便會發現意志越來越薄弱,薄弱到一個階段而慢慢便承受不了任何痛苦!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意志是需要不斷磨練的,而且是可以擴充的。但當我們不斷放棄的話,就連父母也不能照顧。回到生命的本能討論,人是沒有自由可言,因為我們都是求生的,一早已經設計了我們生命的機制,選擇坐;不選擇站立,選擇扶手電梯,不選擇行樓梯;人的生命沒有自由可言,你不可能選擇死亡,當接近死亡時,你會變得非常恐懼。大部分人自殺都是一時衝動,事實上,生命之中的困難,比比皆是,不見得有很多人自殺。但儒家認為人生不單是服從這樣的機制,否則生命不構成什麼意義

性善性惡(四)

宗教處理終極問題,儒家則處理世俗問題。儒家的大題目「人禽之辯」。

君子即是有德行之人,甚麼叫做有德行的人?有德行就是有自覺能力的人,小人即是一般未能自覺的人。
利是一切金錢、利益、權力,對自己有幫助有滿足感的東西。其共同的地方就是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私下的滿足感。所以一切利的達成都是手段。為何要升職、要併命搵錢?並不是給予別人,而是自己用!錢是用來使的,為滿足我們的滿足感。為何要吃好味的東西?生活為何要過得好些?天氣熱時為何要冷氣?這些行為本身是不須要學習的,這是生物的最基本要求。
為甚麼人類要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有甚麼動力量在背後推動?「選擇生存」不成立,因為生存是沒有選擇的。當把頭伸入水中數分鐘內,必定會浮出來,因為本能痛苦的感覺迫使你離開水底。死亡只是觀念,生體有痛苦的機制,而痛苦的目的是要防備死亡。所有生物都有防備死亡的機制,這是所謂「自我延續」的要求,不單是人類,所有動物如是!生物就是希望延續自己!簡言之;生命中有一樣東西叫「痛苦」,「痛苦」的作用就是防止我們走向死亡,所以由「自私」很容易推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大自然的設計,所有生物都是進化的。生物在弱肉強食的競存活動內,每種生物都須要保衛自己,否則便會被淘汰。發炎、胃痛所做成的痛苦都是警號,提醒我們身體在不平衡之狀態,以免生命不能延續下去。「快樂」就是吸引我們繼續生存。例如,食完美味大餐,下次心思思又想再食。「性欲」就吸引我們延續下一代。
「小人喻於利」在每一個生物體上皆能找到,不單是人類,任何生物都想延續生命 (求生)。這出現了一個十分微妙之處;所有生物都是「求生避死」。根據弗洛依德所說明的驅動力 (Drive);餓會驅使生物找食物,渴會驅使生物找水源。但人類則有多一種能力;一種高度的想像能力;使「快樂」與「痛苦」複合在一起。無須懷疑人類擁有智慧,只要想一想;一條金魚就不可能像人類般思考到自己在思考著這麼複雜的命題。
在生物的競存活動中,如果資源豐富,生物「喻於利」的設計沒有那麼強,例如;在澳洲大堡礁的範圍內食物十分豐富,生物淘汰沒有那麼激烈,但在資源較少的地區,生物都要作激烈之競存,所有動物都會發展出利爪和利牙。
把人看成動物化是現代科學的特徵。什麼叫愛情?如果根據以上說法,愛情就是為了延續下一代的過程。為什麼要延續下一代?優生學提出;延續下一代只不過為了獲得更好的下一代,不同品種之交配繁殖,令到品種更加好,比細菌更進步。
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存機制努力,結果每個人都是「喻於利」,一切有違求生機制的行為都不可能,而如果有一個人不是這般,他就是超越了生命的本能。有一個記錄片式節目,在海洋之深處,有一種魚類,牠的頭和口都很大,牠長期張開了大口,因為生存條件很差,並且很難找到食物,又沒有光線,眼睛便進化到只得一層十分薄的膜片,基本上沒有了視覺,魚身體的三分二是口部,有一條小小的尾巴,另外;為了減低能量,口是不會合上的,有食物入口,就會有機制將其消化,吸收後便有能量,推動這條魚延續生命。這條魚的整個一生就是等著交配,當交配完成後很盒時間便死亡。看完這套片後,沒有有一種淒涼的感覺,反而有一種荒謬感!當然魚大慨不會有什麼荒謬感覺,而這條魚真的是為生存而生存!並沒有其它了 (或者牠是「忍辱負重」為了其他的某些目的,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牠不過是一件延續生命工具,一件為了下一代進化鋪路的工具。
如果在人方面,出生、愛情、結婚、生兒育女,以為什麼……。再一個例子,雄性蜘蛛與雌性交配後,就會給雌性蜘蛛作午餐,生物學上的解釋;雌性蜘蛛想用自己的身體餵飽雌性蜘蛛,好讓它有精力養育下一代。人類當然無咁偉大,但我們鞠躬盡瘁,都是為了子女,而子女又都是為了他們的子女。生命的意義是甚麼?生命的價值只是傳遞DNA的工具?

性善性惡(三)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利」之意為自私、利益等,也可理解成「為了個人的滿足感」。試想想:為甚麼喜歡「好味」的食物,為甚麼想要一位美麗的女朋友或英俊的男朋友 (也可以改為有家財或事業有成的男朋友),就算不計較金錢;只希望得到一個愛自己的人;也都只是追求一種自我的滿足感。
到此為止,性善之說無可否認是處於下風,起碼從經驗裡不可能證明。正常的一般人;除非從少已經對孔孟儒家之說十分尊敬,否則觀點亦應如此。但如果對一個人十分敬重,又會產生另一種危機,因為他說甚麼,也可能會是絕對的同意。
孟子說人生出來就是好人,但你何時見過人一出生就是好人?是實上;我們都有很多很多陋習。第一;我們即使知道有些事是應該做;但都未必做得到,第二;如果性善之說是正確,那為何世間上有壞人呢?為何有戰爭?為何有仇恨?
反而;荀子提出的性惡論其實更合符常理,人本身與生俱來就有種種壞習慣,而這些壞習慣任它們發展的話,就會互相傷害,所以荀子就認為必須要有「法」 去限制。(此法並不等同現代之法律)
我們都有一些先天的本能。例如當手遇到火時會縮手;風吹沙入眼會眨眼等等,這些都是不須要學習的。如果「性善」是天生的;也即是本能,為何我們找不到?
什麼可以稱為「善」?什麼可以稱為「惡」?水是「善」或是「惡」呢?有人說;基本上沒有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財富可以是惡也可以是善,我們越希望得到就越痛苦。
在經驗世界;勇敢、愛、德行、忍耐…等等;當推向極端的時候都不是善的,世上任何「善」、「好」的事情,都可以被反例推翻。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乍見儒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儒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也即是同情心。當看見小孩掉落井的時候,你會去救他,並不是因為你認識他的父母,並不是因為你想得到報酬,並不是因為怕名聲受損。用今天的說話;有小朋友走出了馬路的時候,你為甚麼會擔心他被車撞倒。為何看見動物作垂死爭扎也會有不開心的感覺?
根據弗洛依德;生命本來就是追求個人滿足感。例如見到他人開心,而反映回你內心,此為「共感」,而最後都必須要產生自身的開心,此為私下的之開心。我們都是服從於快樂原則。
那麼消防員為救人而殉職,算不算善的表現呢?如此這麼困難才找到一個例子,人生出來就是好,的確很難說明。

性善性惡(二)

性善之說在直覺上沒有神秘感,只不過說明人一出生時就是善的,相比起道家,儒家顯然是比較沉重,談甚麼理想,或者做人有甚麼意義,人為了甚麼「目的」而生存,為甚麼人要經過生到死的階段等等。可能某些人有很高理想,例如:幫助人、世界和平等等。在此同時,請問一問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儒家所談及之「克已」,在現代社會看來是「苦行」。抑制自己的欲望,對現代人來說,有違「快樂原則」。
在孟子《告子編》,告子說:「人性本身有善有不善」,他認為孟子之說法不通的,用現代人的想法,何時何地看見人一出生就是好的呢?以小朋友來說,何時看見小朋友會喜歡上學,我們的經驗是小朋友第一天就不想返學,要小朋友寫字就說累。好逸惡勞才是人性嘛!
搭巴士時,人都會選擇坐,不會選擇企;有電梯時,亦不會選擇行樓梯,而這些行為,我們並不是學習回來的。何時看見過小朋友要學過才懂得不想返學和好逸惡勞?
自私也是不須學習的,所以有人說自私自利才是人的本性!自私是求生的本能,因為每個人都心然保護自己,自私應該是自我延續的要求。例如火警發生時,任何人都會立即自行逃走,有多少人會讓隔離的人先走?因為生命是最重要的!
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意思是:「我所意欲之東西比生存更甚,而我惡的有比死亡更大。」這是甚麼意思呢?似乎有違自私是人的本性之說。
女朋友問:「你媽媽和我同時掉進海中,你會先救那一個?」

性善性惡 (一)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說明君子以義作為做人的目標。古時,有德行的人稱為君子;以義作為他的行事判準。而一般人即小人或可稱為末達到自覺能力的人,則會以利益作為做人標準。利益是否可以解釋成一切可達成滿足感的東西?孔子活在春秋,而孟子活在戰國時期。所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春秋時代大約有二至三百個小國,社會上仍有一種在當時大家認同的標準,例如,打仗時,起兵的一方通常會以一個借口去攻打另一個國家,例如「尊王奉旨」,每件事情都要說得有情有理。但戰國時期,土地兼併越趨激烈,殺戮方面尤其有名的如「長平戰役」,吳越坑殺戰俘五十多萬人;另外,在戰國時期,興起一股無遂自薦之風,特點就是老實不客氣,有名的四公子,當得勢時,食客無數,但當失勢時,全部離去,但當再得勢時,所有食客又回來投靠,完全不覺羞恥。是實上;在當時背景而言,商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因為當時以物利為恒量標準。重要的是,大家都十分有野心去統一天下。

春秋時代;尚且有刺客為知己者死,但到了戰國時期,就很難找了。荊軻算是最後一位刺客,在當時他已經屬於古典式人物。孟子處於之時代乃社會風氣十分敗壞,順帶一提,戰國時期,尚有它精彩之處。在當時,大家都十分老實不客氣,而大多數的君主的想象力都嚴重不足,很多謀士就想了很多成語故事。例如:狐假虎威等。

革命烈士張志新

張志新,女,1930 ~ 1975,天津人。50年考入河北師範教育系,後來入選解軍軍事學校。55年加入中共,57年調往遼寧省宣傳部工作。文革初期,張的哥哥買了一個像框,想鑲一張毛澤東照片,但是照片大、鏡框小,他就把相片的四邊剪掉配合鏡框,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其妹妹因提琴拉得好而被說成是“黑尖子”為“封、資、修”唱贊歌。
批鬥會上,她說:「對江青,我就是懷疑,對江青提點意見甚麼不可以!“甚麼頂峰!”甚麼一句頂一萬句!甚麼不理解的也要執行!這樣下去不堪設想!」不久,張被調查,但以『為捍衛“日心說”而寧死不屈的哥白尼』為『堅持真理而被活活燒死的布魯諾』自勵,絕不屈服。
69年9月,張被逮捕,在獄中張以詩歌「誰之罪」代“認罪書”,還以萬言「認罪書」討伐林彪、江青等人。
審判員判她15年徒刑。該省主管提審張,改判無期徒刑。她丈夫曾真,被逼得走投無路,寄她離婚判決書。
75年4月張再次被提審,要求看提審記錄,被拒絕。當局以沒有提審記錄改判立即執行死刑。次日,行刑者怕她喊口號,她被反綁著雙手拉出牢房拖至秘密地點,兩個彪形大漢將她按倒在地,一把手術刀強行割斷她的喉管,兩小時后,再押上大窪刑場被槍決。